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道 近日,來自美國、德國和非洲的駐華記者分別撰文,講述了他們在中國工作、生活期間遇到的許多新鮮有趣的經歷,其中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橋段讀來不禁莞爾,同時也發人深思。
  美國記者:我開始當眾摳鼻孔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4年12月31日刊登了阿莉莎·阿布科維茨的題為《真正的自白:這位旅居中國的外國人當眾摳鼻孔》一文,原文摘要如下:
  這是我一年多前來北京時註意到的一種習慣。當時我感覺很厭惡。但既然現在我部分參與了摳鼻子的活動,就回過頭來解釋一下吧。
  我們(我指的是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惡習。而在美國人看來,當眾摳鼻子是不可接受的。但在中國這不過是種生活方式。我當時並不認為這會成為我的生活方式。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當眾摳鼻子是在乘坐地鐵時,當時並沒有多想;在紐約住了近7年後,我在通勤時看到過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但當我在一次高檔宴會上看到一名身著細條紋襯衣的男子摳鼻孔時,我知道這並沒有什麼反常的。
  這種特點已被這個社會深深接受。據說在上世紀20年代,孫中山曾建議國人不要當著外國人的面摳鼻孔。去年中國當局甚至對長達64頁的《文明旅游出行指南》大肆宣傳,告誡游客不要在別人面前摳挖鼻孔,安靜用餐,以及不要隨地大小便等等。
  但旁觀當地習俗是一回事,染上它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污染成為北京的一大問題,我認識到了清潔通氣道的必要性。我經常發覺自己的鼻毛上沾滿煤煙微粒。這就是我首次發現自己也開始摳鼻子時的情況。那天的污染很嚴重,我感覺自己的鼻子堵住了。當時我正在一家雜貨店排隊買東西,沒有帶面巾紙,於是決定用手去摳鼻子。
  雖然我對染上這種新習慣多少有點尷尬,但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感到了舒暢;我可以無所顧忌地這樣做,而不會像在美國那樣引來詫異的目光或聽到厭惡的指責聲。
  我心安理得地發現自己不是唯一受當地習慣影響的外國人。我身為美國人的丈夫現在經常把湯喝得驚天動地。我還目睹了自己的僑民朋友們在地鐵車門即將關閉時擠進擁擠不堪的車廂里,另外一些人則衝著餐館的服務生大喊和打響指。
  雖然當我再次回到美國時需要剋制自己摳鼻子的習慣,但眼下我要像一名真正的北京人那樣全身心地接受它。
  德國記者:受”垃圾短信“困擾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2014年12月31日發表的題為《垃圾短信和中國式“交流”》的報道稱,如今在中國沒有手機可不行。然而,這一通信工具也有明顯缺點,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例如那些發自可疑組織和某些企業的手機短信。
  在洪水般的短信大潮中,儘管也有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但這對於一位德國駐京記者來說,也太多太多了。
  有時這位記者每天只收到兩三條,但有時也會收到幾十條這樣的“垃圾短信”。短信中會問及是否有意投資一個投資基金或是否需要便宜的假髮票。此外,整容醫生、高利貸和租賃詐騙者也試圖通過短信說服這位記者“上當”。還有年輕女性打著提供“賓館內部服務”的幌子發來短信。但為什麼中國的電信企業不對這些“垃圾短信”採取更有力的整治措施呢,其中的緣由令人費解。
  然而對這位德國記者來說,有些短信卻不是收到後馬上就會刪除的。比如,朝陽區文明辦發來的短信。短信中提醒市民不剩飯不剩菜,進行垃圾分類,保持公共衛生。這位記者起初還覺得這類短信十分有趣。在潮涌般的廣告短信中,文明辦的短信如同一顆珍寶。但現在這位記者認為這種“提醒”般的短信比“素食日”還糟糕。
  不僅如此,這位記者還收到過公安機關發來的短信,內容包括不應在人行道上吐痰,不應該酒駕,不應該闖紅燈。這就是中國——總是知道什麼對市民來說是最有益的。此外,北京市交通委也發短信提醒這位記者,北京地鐵的票價將上漲。有時這位記者真想把手機扔到角落裡燒了。
  或者短信發送單位至少該允許人們回覆這些短信吧!但是人們的回覆根本無法送達。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交流”:移動時代的“交流”只停留在單方面。
  非洲記者:吃青蛙長見識
  全非新聞網2014年12月31日發表了題為《2014年回顧:我在北京吃到了青蛙,它很美味》的報道,作者為森尼·恩塔永布亞。文章稱,當我向2014年說“再見”和向2015年說“你好”的時候,我希望迴首一下過去的一年,並且慶幸這是充滿趣味的一年。是的,在這一年中有過挑戰,但總的來說這是讓我時時刻刻增長見識的一年。而我在很大程度上把這一切歸咎(和歸功)於中國。
  你吃過自己曾經認為永遠都不可能放進嘴裡的東西嗎?不錯,我曾愉快地咀嚼過一隻油汪汪的麻辣青蛙。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它很美味:中國人發明這道菜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我曾拒絕享用羊鞭,我的男子漢氣概讓我實在下不了口。但其他人吃過這道菜,他們發現它可口且異常鬆脆。
  吃青蛙對我而言是件大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盧旺達人是極保守的民族。我們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此外便再無別的奢望。我的意思是,看看我們的民族食品水煮甘薯和豆子吧,它們可謂簡單至極。住在亞洲讓我的味蕾品嘗到了全新的風情和味道。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仍然保持著一個村民的飲食偏好:給我吃澱粉、肉醬和豆子,我會心滿意足的。
  我有過遠足的經歷。我花了半天時間在雲蒙山森林公園裡爬山,結果弄得渾身是汗,當時心裡充滿了對那幾個說服我與他們一起出行的人的詛咒。你猜怎麼著?當我站在靠近山頂的地方,欣賞令人驚嘆的景色時,我意識到這將會成為我永生難忘的記憶之一。
  請註意,有些記憶被盡可能迅速地刪除了。污染、寒冷乾燥的冬天、炎熱乾燥的夏天、擁擠的地鐵、不衛生的餐館以及肆無忌憚地用手指著我哈哈大笑的人們。但是歸根到底,這段經歷開闊了我的眼界,並且幫助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讓我們人類顯得如此趣味盎然的差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聚焦中共十八大的外國記者。
  
  【延伸閱讀】外交部介紹外國記者赴南京採訪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情況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張鵬雄、王慧慧)據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4日介紹,日前,外交部外國記者新聞中心和江蘇省外辦聯合組織外國駐華記者赴南京採訪,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市檔案館、拉貝紀念館及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記者們親眼目睹了侵華日軍實施暴行、毀屍滅跡的史料及有關檔案原件,採訪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她說,一段時間以來,日本右翼分子在歷史問題上一再大放厥詞,企圖否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事實勝於雄辯。大量實證使日本右翼謬論不攻自破。“正如不少外媒報道評論所指出的,面對這麼多有力史實,如果日方仍試圖抵賴,不思悔改,不僅世人無法理解,也會使國際社會對日本未來走向感到憂慮。”
  華春瑩強調,歷史不可忘卻。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日本何去何從,日方應該認真思考。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都在關註。”
  (2014-02-24 18:40:10)
  
  【延伸閱讀】國防部記者會首次向外國記者開放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加環太軍演的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岳陽艦(圖片來源:國防部網站)
  中國日報網7月31日電(歐葉) 7月31日下午發言人耿雁生表示國防部一共邀請了8位外國駐京記者參加國防部7月份例行記者會。耿雁生對外國記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且希望參加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有助於外國記者在華的涉軍報道,也希望境外媒體能夠幫助世界更加客觀、真實地認識中國和中國軍隊。發佈會上,耿雁生表示明天是8月1日,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紀念日。藉此機會,他向全軍的戰友們表示節日祝賀,也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關註和報道國防部新聞發佈的各位記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希望今後有更加密切的合作。
  中方將於10月與美澳共同舉行聯合軍事演練
  7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雁生宣佈中澳美三國將於2014年10月在澳舉行代號為“科瓦里”的陸軍聯合演練。下一步,中澳美三方將就參加此次演習的有關準備工作進行磋商。 2014年7月16日至19日,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對澳大利亞進行了訪問,會見了澳政府、防務部門和軍隊領導人,與澳方就發展兩軍關係達成廣泛共識,還參觀了澳海軍基地、陸軍部隊司令部和艦隊司令部。
  軍事演習影響航班活動 望社會理解
  7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雁生表示軍事活動一定程度影響航班運行,是客觀存在的,各國概莫能外。這次演習,國家空管委辦公室專門派出督導檢查組,採取了提前向社會和航空公司發佈相關信息,調整優化空域結構,加強軍民航空管運行協同配合,實施精細化運行管理,適度限制非定期航班飛行等多項措施。通過軍隊、民航、航空公司以及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減少了對民航航班包括國際航班在內的影響。國內外航空公司、廣大乘客和社會各界給予了理解和支持,他對此表示衷心感謝。耿雁生表示,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軍事演習對航班飛行的影響,軍隊和民航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在演習前,軍隊及時將演習情況通報了民航部門。按照分工,民航局和國防部分別發佈相關消息,軍民航空管部門採取了新闢臨時航線、劃設保護區、制定繞航改飛計劃等措施。國家空管委辦公室也派出多個軍地聯合工作組,到繁忙地區和機場進行督導和協調,這樣一些工作確保了空中飛行安全和飛行秩序。
  甲午120周年 兩岸同胞共同牢記歷史
  7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雁生表示,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前不久兩岸退役將領就此進行了一些研討。他表示,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本軍國主義在此後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今天,兩岸同胞應該牢記歷史,同心合力,維護好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攜手共創民族振興的美好未來。
  “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演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7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宣佈,根據《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防部2014-2015年合作計劃》,上合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將於8月24日至29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代號為“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上合組織成員國哈薩克斯坦、中國、吉爾吉斯斯坦 、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將派部隊參演。目前,中方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8月上旬,參演部隊將通過陸路、鐵路和空運方式開始投送和集結。
  (編輯:歐葉)
   
  (2014-07-31 16:21:05)
  
  【延伸閱讀】外國記者講述中國打工者真實境遇
  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一些工廠的條件確實惡劣,但中國的工廠也確實讓許多人改善生活並改變了命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1日發表題為《美國沒看到有關中國打工者的全部真相》一文,作者為《華爾街日報》前駐華記者張彤禾。文章稱,一個年輕女子16歲離開農村,到遙遠的大城市找工作。她家裡還有3個弟弟妹妹,所以父母沒錢供她上學。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的裝配線上幹活,月工資只有50美元。她花了兩年時間讀夜校,做了一系列秘書工作,後來在一家工廠的採購部門找到了好職位,月工資超過1000美元。她認識了一個同是打工者的年輕人,他們結了婚,有兩個孩子。他們攢下足夠的錢,給她的父母買了一套房,還給自己買了一輛二手別克車。
  這個年輕女子的經歷並不令人感到陌生,她與漂洋過海到美國開創新生活的眾多移民沒什麼兩樣。但如果人們知道,這個女人名叫陸清敏(音),她生活在中國,這些可能性似乎就都消失了。她的經歷會變成遭受剝削的悲慘故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張彤禾花了兩年時間瞭解中國南方城市東莞的裝配線工人。這些青年男女每天長時間工作,有時連續數周都不能休息,最慈悲的工廠每周有一天休息。工廠發放的工資經常低於最低工資標準,還會因為小小的過錯而被扣錢。違反安全規定和缺乏基本培訓導致了工傷事故的發生。工人們可能要10到15人睡一個房間,50個人共用一個浴室。
  不過,女工們並未給人畏畏縮縮的感覺。儘管她們年輕且缺乏經驗,但具備逐步改善境遇的能力和精神。她們會設法弄清哪些老闆比較好,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電腦或秘書課程,設法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她們成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她們不肯早早結婚,從而回歸她們不再想要的生活方式。
  文章指出,他們之所以選擇離開家鄉,一方面是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學習新技術以增加收入。在工廠打工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貧困處境中的絕望對策。中國和西方學者的其他研究表明,打工者促進了經濟增長、社會流動性和進步理念的傳播。打工收入是中國農村財富積累的最重要來源。
  文章稱,許多人懼怕中國,認為中國是一股龐大的力量,正逐步掌控世界,竊取美國的就業崗位。這種恐懼使得人們看不到那裡生活的複雜性。應該承認中國的工廠制度存在嚴重問題,但它也給該體系內的人們帶來了好處。也許中國工人應該得到關註和尊重,而不是憐憫。延伸閱讀:新報:月餅在中國成“送禮道具” 西班牙前駐華記者講述矛盾的中國 港報:中國宣告“超級大國到來” 阿瑪尼撰文稱中國將成時尚超級大國
  (2012-10-02 13:02:00)
  
  【延伸閱讀】外國記者為中國“超級富豪”畫像
  參考消息網9月19日報道 西班牙《世界報》發表了署名文章《中國的富翁世界》,作者為尼克·羅森。文章認為,100年前是洛克菲勒、福特或卡內基這樣的人物在締造未來,隨著中國經濟正在趕超美國,下一個世紀將屬於宗、戴或劉這樣的中國名字。
  羅森在文中提到,閱讀了越多的有關中國經濟奇跡及其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以及中國中產階層的新富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的故事,就越想瞭解這些正在領導變革的男男女女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羅森說,不要在中國的黨政領導里尋找“超級富豪”,要把目光瞄向那些站在中國爆炸性經濟增長背後的人物——頂尖企業家。是這些企業家正在創建著一家家世界領頭企業,推動著中國的出口增長,創造著無數就業崗位。
  30年前中國人還看不起靠倒買倒賣、偷稅漏稅和行賄欺詐起家的個體商販。後來路線變了。據說鄧小平曾有句名言:致富光榮。
  在企業宣傳和精心管理的公眾形象背後,中國的超級富豪們都是怎樣生活的?他們的想法是什麼?為什麼是這些人達到了財富的頂層,而不是13億人口中其他普普通通的人?
  文章稱,大多接受採訪的中國富豪都屬於白手起家,與一般的西方家庭相比,可以說是相對貧窮。他們深深地瞭解沒錢吃飯,每天為工作疲於奔命的那種貧困是什麼樣子。如今,這些當年一貧如洗的人都已經富了。而他們又因為對待金錢和奢華的態度不同而分為兩類。
  第一類可稱為“黨領導下的傳統富豪”,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就是其中之一。他說,他創造財富都是為了社會,而不是為了個人。他強調自己拒絕一切奢侈的東西。
  第二類可稱為“中國的新貴族”,代表人物是地產商。中國新貴更樂意享受自己創造的新財富。與俄羅斯寡頭不同,這些人不喜歡庸俗的炫富方式,也不像傳統富豪們那樣使用財富,而更願意購買藝術品、旅行、購置地產,以及送子女到私立學校和歐美的大學去讀書。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富豪,他們都暢談了子女繼承財富的問題。即便是傳統富豪也保留把財富傳給下一代的權利,但前提是確保財富的繼續充實,而不是被揮霍一空。
  文章進一步分析認為,這兩類富豪都認識到,他們抓住了中國人再也不會遇到的大好時機。在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過渡時期發家致富遠比現在容易得多。
  傳統富豪與新貴的另一區別在於對待奢侈品的態度。一位新貴驕傲地向記者展示了價值5萬美元的百達翡麗腕表。她說已經買了很多塊高級腕表,因為可以保值。相反,一位屬於傳統富豪行列的頂尖企業家卻仍自豪地戴著那塊朴素的手錶。傳統富豪穿中國製造的服裝;新貴則青睞高級定製的休閑服裝。
  羅森在最後寫道,走近兩類富豪的世界,可以透過他們的雙眼看到新的中國,讓西方人瞭解到未來幾十年可能影響國際生活的力量。
  (2011-09-19 11:05:00)
  
  【延伸閱讀】外國記者回憶在尼克鬆訪華國宴上偷筷子
  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21日發表了題為《40年後,回憶尼克鬆訪華》的署名文章,作者加拿大前駐北京記者約翰·伯恩斯在文章中回憶了40年前尼克鬆訪華時的情景。
  伯恩斯說,他當時是多倫多《環球郵報》駐北京記者,他們的報紙是當時唯一派有駐華記者的西方報紙。《環球郵報》那時候甚至在加拿大的一些大城市都沒有記者。《環球郵報》駐京記者這個職位出自10多年以前的一項安排。中國當時提出,《環球郵報》在北京設立分社;作為交換,中國官方的新華通訊社在北美得到一個很小但有象徵意義的立足之地。
  伯恩斯還說,身為“當地”記者,而不是尼克鬆總統隨行記者團成員,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不利條件。不錯,當總統參觀故宮、長城、風景如田園牧歌般的濱湖城市杭州以及參加最後上海的告別宴會時,他們也在場。但是,就像亨利·基辛格之後的中國之行一樣,駐華記者坐的都是“二等艙”,享受到的機會和權利跟芭芭拉·沃爾特斯、丹·拉瑟以及馬克斯·弗蘭克爾這些人差了一級甚至十級。
  在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國宴款待尼克鬆時,“當地記者”已經坐得離主桌那麼遠,以至於伯恩斯得站在凳子上,拿著雙筒望遠鏡匆匆看一眼,而美國電視觀眾正在從近處觀看。伯恩斯在失望中等到宴會結束,衝過亂糟糟的人群,到了主桌。伯恩斯說,在那兒,他仔細觀察了金色壓花菜單卡和同樣鍍金的座位卡,以及兩位主要人物座位處的象牙筷子。
  伯恩斯想把它們都拿走,藏在口袋里,作為無可比擬的紀念品。表情嚴肅、穿著中山裝、站得像雕像一樣直的中國安全人員似乎建議不要這樣做,不過就在那時,一件似乎不太可能的事發生了,再次證明瞭用力擠過界線的記者能獲得好運。安全人員轉過了頭,眨了一下眼睛。然後他就帶著他“罪惡的”戰利品離開了。
  但是伯恩斯低估了海倫·托馬,她是白宮記者團主任,一個非常凶猛的新聞女性,她的助手曾說只有勇敢的男人才膽敢走到她和電話中間。伯恩斯回憶說,當他們踩著紅地毯走向人民大會堂大門時,她問他搶的是什麼?伯恩斯告訴了她。24小時之內,一封電報送到了伯恩斯在北京的公寓——“約翰·伯恩斯先生,中國”——來自紐約一個古董商,向他報價2.5萬美元,要買他的全部紀念品,這約是他當時年收入的2/3。
  但伯恩斯拒絕了,他說他不會屈尊通過他的工作而獲利。幾年之後,當伯恩斯準備離開北京去紐約大都市,到《紐約時報》做記者工作時,喬治·布什——當年尼克鬆訪問後設立的駐中國美國聯絡處主任、伯恩斯的網球雙打搭檔——在他們最後一次一起打球時,提議通過外交包裹把它們寄給尼克鬆。尼克鬆當時已經蒙羞,住在加利福尼亞聖克利門蒂。伯恩斯最後一次知道消息時,這些紀念品依然保存在尼克鬆總統博物館里。
  1972年2月那些日子所取得的成果眾所周知,在有關那個時期的歷史記錄和回憶錄中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無需再贅述。
  尼克鬆的這次訪問致使兩個偉大的國家恢復了友好關係,如今這種關係在繼續發展,時好時壞,就像機場標語所說的那樣。而這也讓伯恩斯擁有了一段難忘歲月。延伸閱讀:加拿大記者:尼克鬆訪華時畫著濃妝 美刊:尼克鬆了不起的背離 美前助理國務卿:尼克鬆首次訪華異常用心 尼克鬆訪華40周年
  (2012-02-23 14:22:00)  (原標題:外國記者在中國:"入鄉隨俗"當眾摳鼻孔 吃青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02chkb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